一、關于2008年全省和省級預算執行情況
2008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和低溫雨雪冰凍等自然災害的嚴重影響,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及歷次全會精神,堅決執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扎實推進“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認真實施“全面小康六大行動計劃”,積極創新理財思路,完善財政體制,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強化收入征管,優化支出結構,深化財稅管理改革,財政收入超額完成年初省人代會確定的任務,同時通過不斷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有力保障了各項重點支出的需要,促進了全省經濟建設、事業發展和社會穩定。
2008年全省地方財政收入匯總預算為1850.00億元,執行數為1933.39億元,完成預算的104.5%,比上年增長17.2%,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5.3%.2008年全省財政支出匯總預算為2000.00億元,執行數為2208.30億元,完成預算的110.4 %,比上年增長22.2%,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5.1%.預計2008年全省財政收支平衡,略有結余。
2008年省級地方財政收入預算為195.00億元,執行數為205.98億元,完成預算的105.6 %,比上年增長17.8%,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0.6%.2008年省級財政支出預算為226.80億元,執行數為251.25億元,完成預算的110.8%,比上年增長21.3%,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9.9 %.預計2008年省級財政收支平衡。
2008年是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的各項任務,深入實施“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的第一年。一年來,我們在省委的領導和省人大常委會的監督指導下,按照省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關于財政預算報告決議精神,牢固樹立憂患意識、公仆意識和節儉意識,開拓創新,積極進取,較好地完成了各項預算收支任務。
(一)完善財政體制,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完善省對市縣財政體制,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學發展的財稅體制機制,進一步發揮財政體制的導向、杠桿作用,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經濟轉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按照大穩定、小調整的要求,將“兩保兩掛”、“兩保一掛”財政政策統一調整為“分類分檔激勵獎補機制”;實行市縣營業稅增收上交返還獎勵政策和省級金融保險業營業稅增收獎勵政策,適當提高電力生產企業所在地增值稅分成比例,提高市縣發展服務業特別是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的積極性;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轉移支付力度,逐年增加因素法轉移支付和生態環保財力轉移支付的力度,增強經濟薄弱及相對薄弱市縣基本公共服務能力,積極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二)支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做好做大財政“蛋糕”。面對極其復雜多變的宏觀經濟形勢,認真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和“標本兼治、保穩促調”的方針,積極發揮財稅職能作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大財政科技投入,重點支持科技公共基礎條件平臺、行業和區域創新平臺建設,扶持大型科研院所22個實驗室建設,支持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引導大學生開展創新活動,促進科技創新。完善外經貿促進政策,支持外向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籌措落實“三個千億工程”省級財政性資金,爭取中央預算內和國債基建補助,推進實施“重大項目建設行動計劃”,支持鐵路“三線一樞紐”、蕭山機場二期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增加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和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完善信用擔保體系,扶持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對企業社會保險費繳納比例實行臨時性適當下浮,取消和暫停征收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及時做好地方稅費減免工作,減輕企業負擔。加大“三農”投入,整合財政支農資金,加大農業綜合開發投入,完善支農惠農政策,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覆蓋面,建立農業貸款風險補償制度,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和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落實扶持糧食生產的各項政策,支持糧食安全體系建設;支持“強塘固房”工程、農民飲用水工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標準漁港建設和百萬畝生態型水產養殖塘標準化建設工程。完善財政支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推進萬家企業電子商務工程建設,支持農村商貿流通服務體系建設、農村專業合作社以及金融服務業等發展。整合節能相關財政專項資金,并加大支持力度,促進節能降耗工作。調整政府外債投向結構,著力向環保、節能和社會發展等傾斜。
在支持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遵循“均衡入庫、持續增長、優化結構、調控有力”的收入組織原則,加強稅收征管,推進社保費“五費合征”,完善新版政府非稅收入征管信息系統,進一步加強土地出讓收入、海域使用金等征收管理,全面清理歷年欠繳省級農業土地開發資金,將彩票公益金納入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增強政府財力。財政收入的結構進一步優化,質量進一步提升。
(三)著力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認真貫徹落實省委《關于全面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決定》,積極實施“全面小康六大行動計劃”,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2008年全省財政增量用于民生支出比例達到72.2%.一是支持抗災救助。支持冰凍雨雪災害應對及各項災后重建工作。及時從省級預備費中安排捐贈資金,調減省級部門公用經費預算5%,按照地方財政收入1%的要求落實籌措青川災后恢復重建資金,支持四川災區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二是支持教育事業發展。深化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小學、初中公用經費標準已提高到每生每年300元、450元,全部免除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本費、作業本費,免除符合條件的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借讀費;實施新一輪“職教六項行動計劃”,全面落實困難學生資助、高校食堂和學生補助政策;實行農村教師任教津貼政策,提高農村教師待遇。三是支持創業富民。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加強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支持零就業家庭、大中專畢業生和農村剩余勞動力創業就業。安排下山脫貧等扶貧資金,推進“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建設,扶持低收入農戶發展來料加工業、特色產業和綠色農產品,拓寬增收渠道。四是支持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加大社會保障投入,提高省財政對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健康體檢的補助水平,全省所有市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均籌資達到100元以上。支持實施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提高殘疾人基本生活、基本照料、基本康復保障水平。全面提高鄉鎮衛生院以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為重點的衛生服務能力,支持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做好嬰幼兒奶粉事件免費救治的經費保障。五是支持文化大省建設。加大公益文化投入,支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重點項目建設,加強全省博物館、圖書館等免費開放經費保障,繁榮文化藝術創作,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支持奧運會備戰和火炬傳遞,推進全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六是支持“平安浙江”建設。完善基層政法機關經費保障機制,制定基層司法行政機關公用經費保障標準,全省縣級公安機關公用經費保障標準全部達標;建立社區矯正經費保障機制,支持法律援助、人民調解工作。加大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督投入,推進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支持全省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和安全技術推廣應用。七是支持生態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完善財政激勵約束機制,全面實施省對主要水系源頭45個市、縣(市)的生態環保財力轉移支付制度。加大生態環保投入,運用“以獎代補”等政策措施,支持全省重要流域、區域和欠發達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及污染整治、農村環境治理及生態保護,推進污染減排工作。八是保障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密切關注價格上漲對民生的影響,提高城市、農村低保對象補助水平,給予高校學生臨時伙食補貼,緩解物價上漲對特定群體的影響。爭取中央財政石油價格改革財政補貼,確保油價補貼資金及時發放和兌付。籌措落實副食品風險基金和省級儲備商品管理補貼資金,加強省級儲備商品管理。支持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和農村困難群眾危舊房改造工作,建立欠發達地區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救助體系。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和海島地區的支持力度。
(四)深化財政改革,完善公共財政體系。推進“收入一個籠子、預算一個盤子、支出一個口子”改革,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政策,加強預算內外資金統籌力度,完善綜合預算管理模式,并在部分省級行政單位進行試點。完善事業單位財政供給制度,省級監督管理類事業單位實行“零基法”編制預算,加大事業單位“花錢買服務”改革力度。深化國庫集中支付改革,確保省級改革規范運行,全省11個設區市均已實施;穩步推進財稅庫銀橫向聯網和公務卡制度改革。完善績效評價制度,落實44個省級部門138個項目的績效自評工作,推進重點項目評價實施工作,拓寬評價廣度和深度,初步建立績效評價結果應用機制。建立政府優先強制采購節能環保和自主創新產品制度,推進節約型社會和創新型省份建設;加快政府采購信息化建設,完善政府采購目錄和采購限額標準,擴大政府采購范圍和規模,預計全年政府采購金額430億元,節約資金60億元。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切實推進鄉鎮政府職能轉變,36個縣(市、區)開展鄉鎮委托授權行政執法試點;加大對村級組織運轉扶持力度,增強村集體經濟活力。完善“金財工程”一體化軟件并全面推廣,軟件開發由應用層轉向管理層。
(五)加強財政監督,提升財政管理水平。扎實開展財政法制宣傳教育,深入實施《浙江省省級預算審查監督條例》和《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建立健全政府財政信息公開制度,強化財政執法監督,推進依法行政依法理財工作。加強財政支出項目審核,完善政府投資項目全過程監管。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全面啟動化解義務教育負債工作,全省70%以上的縣(市、區)建立縣對鄉鎮政府性債務管理制度,防范和化解鄉鎮政府性債務;加強政府外債管理,完善償債機制,對11個外債項目開展績效評價。牢固樹立節儉意識,修訂完善培訓費、會議費開支標準和管理制度,嚴格控制一般性財政支出過快增長。積極支持國有企業和地方金融業改革,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探索國有產權收益收繳管理。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加強財政監督,開展會計信息質量和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進一步規范會計、注冊會計師、注冊資產評估行業秩序。
2008年全省財政運行總體情況較好,但預算執行和財政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是:由于經濟增長乏力、企業經濟效益下滑等原因,財政收支矛盾比較突出;公共財政體系不夠完善,公共財政職能發揮還不夠充分;有些專項資金尚需有效整合,財稅管理的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等等。我們一定高度重視這些問題,通過深化財稅改革、創新工作機制、嚴格財稅管理等措施逐步加以改進和解決。
二、關于2009年全省和省級財政預算草案
2009年,從宏觀經濟形勢來看,經濟出現全球性衰退的風險越來越大。國際經濟形勢惡化對我國經濟增長、就業、企業效益、財政收入和金融安全等方面的負面影響已經顯現并日益加重,經濟增速放緩已經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我省受國內外環境變化和自身結構性、素質性矛盾疊加的影響,全省經濟面臨巨大的挑戰。但隨著中央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出臺擴大內需的有力措施,以及我省全面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國家各項宏觀調控政策,實行“標本兼治、保穩促調”的方針,大力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全省經濟有望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
從財政收支來看,一方面,由于經濟增長乏力,企業效益明顯下滑,中小企業生存困難,財政收入增長的空間被擠壓;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暫免征收居民個人儲蓄存款利息所得稅,降低房地產交易稅費,取消和停征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等,都不同程度地減少財政收入,財政收入增長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另一方面,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和諧社會建設,各級財政要不斷加大對教育、農業、科技法定支出及就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為落實中央擴大內需政策,將加大財政投資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建設,還需安排地方財政收入的1%支援四川災區重建資金,財政支出增長勢頭較為迅猛,支出剛性不斷增強。與此同時,公共財政體制改革進入攻堅階段,改革任務十分繁重。總之,2009年將是近年來全省財政經濟運行最為困難的一年,財政減收增支的矛盾十分突出,財政收支平衡面臨嚴峻考驗。因此,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嚴峻的財稅經濟形勢,樹立強烈的憂患意識,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堅定信心,迎難而上,扎實做好保增長、抓轉型、重民生、促穩定的各項工作,確保圓滿完成財稅收支任務,為全面建設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根據對2009年經濟形勢的分析和預測,按照中央和省委對經濟工作的總體部署,我省2009年財政預算安排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十二屆三次、四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和“標本兼治、保穩促調”的方針,遵循“集中財力辦大事”和“一要吃飯、二要建設、三要有所積累、四要增強宏觀調控能力”的理財原則,按照“依法治稅、為民理財、務實創新、廉潔高效”的總體工作思路,貫徹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不斷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優化財政收支結構,深化財政管理改革,完善財政運行機制,加強干部隊伍建設,為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作出新貢獻。
按照這個指導思想,根據2009年全省國民經濟預期指標以及實施增值稅轉型、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降低房地產交易稅費、暫免征收居民個人儲蓄存款利息所得稅翹尾巴等財政減收政策,調整燃油稅費改革因素后,2009年全省及省級財政收支預算(草案)編列如下:
安排2009年全省地方財政收入預算2042.00億元,增長6.0%左右。按照現行分稅制財政體制計算,2009年當年全省地方財政可用資金為2406.00億元。安排2009年全省財政支出預算2406.00億元,增長5.0%.2009年全省財政收支平衡。
安排2009年省級地方財政收入預算211.30億元,增長6.0%左右。按照現行分稅制財政體制計算,2009年省級財政可用財力為309.30億元。安排2009年省級財政支出預算309.30億元,增長5.0%.2009年省級財政收支平衡。
三、關于2009年全省財政工作的主要任務
2009年是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推進“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一年。做好2009年的全省財政工作,意義重大。為此,我們主要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狠抓增收節支,確保財政收支平衡。堅持依法治稅、規范管理,不斷優化稅種結構、稅源結構、稅費結構,增強組織收入的前瞻性和主動性。積極推廣運用新版政府非稅征管信息系統,加強土地出讓金、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探索研究國有資源類、資產類非稅收入和國有資本收益的征管辦法,拓寬政府非稅收入征收范圍和征收渠道;進一步推進社會保險費“五費合征”工作,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牢固樹立“兩個務必”的思想,加大財政支出結構調整力度,嚴格控制行政成本,各級黨政機關公用經費繼續壓縮5%,專項經費、會議經費“零增長”,公務用車購置凍結一年,出國經費支出壓縮20%,把財政資源更多地用于提供公共服務、保障民生的各項支出,保障重點支出需要,確保財政收支平衡。
(二)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推動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積極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籌措落實“三個千億工程”建設資金,加大政府性投資力度,支持以鐵路現代化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建設,擴大國內需求。貫徹執行新一輪省對市縣財政體制,充分發揮財政獎補機制特別是營業稅獎勵政策的導向作用,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增強地方財政實力。認真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取消和暫停征收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減免困難企業相關稅費,改善企業生產經營環境。調整和優化財政支持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通過財政貼息、產業扶持、風險投資、財稅優惠等措施,推進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大對服務業的支持力度,扎實推進工業企業分離發展服務業工作,研究和規范現代物流、工業設計、技術服務、檢測檢驗、倉儲運輸、文化創意等應稅勞務的政策和管理;以支持自主創新為重點,充分發揮新企業所得稅法“產業優惠”導向作用,為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進一步完善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辦法和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調整完善外貿出口發展扶持政策,促進外貿出口穩定增長和結構優化。大力支持節能技術改造,推進重點耗能企業節能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產品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
(三)加大“三農”扶持力度,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創新財政支農投入,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建立健全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提高公共財政用于農村的總量和比重,擴大公共財政向農村覆蓋的領域和范圍,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完善各項強農惠農政策,著力支持現代農業發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民創業,促進農村經濟繁榮;加大農業綜合開發投入,積極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積極支持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國有農林漁場改革及農技推廣和畜牧獸醫體系改革,為新農村建設提供體制保障。支持糧食安全體系建設,穩定和強化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各項措施,完善種糧直補、農機具購置和作業補貼政策,落實農資綜合直補和油菜種植補貼等,確保涉農補貼資金及時發放到位。完善農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做好政策性農業保險和農村住房保險,鼓勵金融業服務“三農”。
(四)健全民生投入機制,保障和改善社會民生。深入推進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全面落實和完善城鄉義務教育各項政策措施,將小學、初中生均公用經費最低標準分別提高到350元和550元;加大財政對學前教育的投入,逐步提高學前教育水平;加大職業教育投入力度,免除本省戶籍年人均收入4000元以下農村家庭子女就讀中等職業學校的學費。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逐步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財政保障機制。支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大就業補助資金投入,支持公共就業服務場所建設,加快建立城鄉統籌的就業機制,進一步發揮失業保險促進就業、穩定就業功能。支持創新型人才隊伍和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優化財政科技投入結構和科技資源配置,不斷改善科研基礎條件,提升創業創新能力。擴大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推進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加快城鄉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健全社會各類救助制度。繼續提高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補貼標準,全省所有縣(市、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均籌資水平達到140元以上。加大政法經費投入,支持“平安浙江”建設。加大對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投入,逐步完善財政生態保護轉移支付制度,推進生態省建設。加大扶貧投入,支持實施“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改善欠發達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增收致富能力。不斷加大一般轉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縣鄉基本公共支出最低保障水平,逐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五)深化財政管理改革,提升財政管理水平。大力加強財政專項資金管理,嚴格控制新增項目,清理整合已有項目,規范專項轉移支付管理制度和類別檔次,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加大“三個子”預算管理改革力度,積極構建預算編制、執行、監督“三分離”的預算管理體系。試行省級債務計劃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社會保障預算制度。深化部門預算改革,完善預算定額體系、費用支出標準體系、資產配置標準體系,建立健全公益類事業單位“花錢辦事”機制。全面推行國庫集中支付改革,提高國庫資金運行管理水平,不斷擴大公務卡結算范圍。進一步完善績效評價制度,推進省級部門項目支出績效自評,選擇部分民生項目實施重點評價,強化績效評價結果應用。推進政府采購信息化建設,進一步發揮政府采購政策功能,加大對節能、環保、自主創新等產品的支持力度,不斷擴大政府采購規模。鞏固提高農村綜合改革成果,全面化解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因修建校舍和購置設備形成的債務。完善省財政扶持村級組織運轉補助辦法,加大對村級組織運轉扶持力度。
加快財政法制建設,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依法理財工作。進一步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防范和化解地方財政風險。加大清費減負力度,深入開展涉農、涉企、教育、機動車輛亂收費等專項治亂減負工作。加強會計監管力度,改變會計監督方式,提高監管覆蓋面和檢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