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期貨市場最重要的問題,是國家對于期貨市場改革開放的推進力度到底有多大,這決定了整個期貨行業的大環境如何
相對2003年或是2004年來說,2005年中國期貨市場相對是平靜的,國內三大期貨交易所交易相對平穩,基本沒有出現像前兩年一樣出現的連續停板導致交易所出面強制減倉的局面,從現在得到的數據來看,2005年的交易量大致與前一年的情況差不多,即便成交量有所下降,也只不過下降了10%左右,但從各地反饋上來的信息來看,全國期貨經紀公司卻出現了大范圍的虧損,有些地區虧損面高達80%~90%以上。
雖然最終的數據還沒有出來,但是我們基本上可以得出結論,就是全國期貨交易額沒有出現大幅度的下降,但是期貨經紀公司大范圍的虧損已成既定事實。這種現象有點奇怪,但是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實際上2005年交易量中水分較大,其中所謂的做市商形成了一些虛假的交易量,掩蓋了全國期貨業交易全面低于去年的狀況。從筆者掌握的情況來看,2005年國內期貨公司的保證金、交易量和利潤的確普遍低于去年,而由于近兩年來期貨經紀公司看好市場,普遍加大了投入,例如開設了一些新的營業部,招聘了更多的人員,添置了更多和更新的設備,導致經營成本大幅上升,這樣最終導致企業利潤不能達到前兩年的水平,甚至出現虧損。
面臨以上的情況,國內期貨業未來的競爭將更加激烈,但是我們看到現在國內期貨公司,同質化傾向嚴重,例如幾乎所有的公司基本都能提供本地的銀企轉賬,都能提供網上交易,都有自己的網站,都有幾個異地的營業部,都能給投資者提供一些似是而非的研究報告,等等;但是我們看到各期貨經紀公司的經營效益差距非常大。一些好的公司例如中糧、中期、金瑞等公司的利潤仍能達到1000萬元以上的水平,而其他許多公司陷入虧損的境地。
首先,我們認為,目前國內期貨市場最重要的問題,是國家對于期貨市場改革開放的推進力度到底有多大,這決定了整個期貨行業的大環境如何。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二十幾年了,但是在期貨市場方面,政府和整個輿論界對于期貨,依然是“談虎色變”,監管依然是首位的,而發展卻居次要的地位,監管部門對于是否“出事”非常敏感,而對于發展和擴大市場規模,基本上是說得多,做得少,這導致期貨行業的發展已經大大低于整個經濟體制改革開放的步伐。
例如我們看到國際期貨遲遲不能開放,國內的期貨公司全部被憋在國內經營,同時國際資金也無法順利進入國內市場,中航油事件發生了巨大的虧損,但是我們的期貨業完全在不知情、沒有收到一分錢手續費的情況下,還要背“黑鍋”——“都是期貨惹得禍”。再例如許多交易品種不能在期貨交易所上市,但是批發市場或是遠期合同的交易卻如雨后春筍般地在各地發展,期貨公司根本不能參與,就無法從中獲利了,現在國內有黃金交易、外匯交易,等等;但是期貨公司被排除在外。
雖然期貨行業大發展的下一個大的機遇是金融期貨和國際期貨(從國際上的經驗來看,金融期貨占整個期貨行業交易量的90%以上,那么,顯然股指、外匯、國債期貨如果能夠順利上市,必將帶來期貨行業的大發展),但是筆者對于國際期貨開放以及國內金融期貨上市均持悲觀態度,估計要拖至2008年乃至2010年前后,這主要是受國內金融體制和環境所制約。現在我們只能立足國內商品期貨品種,其他商品期貨品種能否在國內順利和迅速上市以及現有品種的交易情況,將決定未來兩年來整個期貨行業的經營大環境。
其次,我們也看到,國內期貨業在近兩年的實踐中,發現本土期貨市場的地位非常重要,2005年中盛糧油在美國CBOT市場進行豆油保值失敗,以及年末國儲在倫敦銅市場被國際炒家逼倉等事件表明,國際期貨市場并非想象的那樣能為中國企業提供良好的保值或是避險場所,而中糧公司去年在大連市場成功的保值案例,再次說明本土期貨市場的重要性。隨著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顯然,國內的企業和投資者將更傾向于在國內期貨市場交易。
另外一方面,國際炒家這兩年來大喊“中國因素”,提出了“買中國”的概念,甚至在行動上實際上發生了多起“逼倉中國”的事件,而我們在這個時候,如果始終是跟著國際炒家的后面行動,就顯得非常可笑了,仿佛中國人無法搞清楚自己的情況,還要去問外國人,這不免非常滑稽。
于是我們可以得到這么一個發展方向,國內的期貨公司務必要加強商品走勢的研發工作。伴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中國已經變成了世界的加工中心,對于生產資料的需求將長期保持旺盛的態勢,這樣,中國作為重要的買家,顯然商品定價上具備更多的話語權。我們的期貨經紀業務必須承擔起這個重任,而期貨經紀也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的機遇是我們應該能夠立足國內,搞清商品走勢,為保值者提供更好的保值避險方案,為投資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投資建議,實現目標利潤,從而更大規模地擴展市場。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各個期貨公司能否在這樣的背景下勝出,未來期貨經紀公司的競爭不在于股本金的投入有多大,手續費高低,經營網點有多少,而是人才的競爭,能否有一個專業化、規范化的經紀隊伍是最關鍵的因素。
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期貨市場經過治理整頓以后,期貨市場結構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原來資金瘋狂博弈和操縱的小品種例如綠豆等,退出了歷史舞臺;而許多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品種例如大豆、玉米、棉花等紛紛上市,這些大品種已經開始發揮出期貨市場的套期保值和價格發現的作用。
作者系北京中期期貨經紀有限公司研發部總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