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術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工業技術水平的象征,代表著未來的工業競爭力和經濟增長潛力。在我們進入21世紀的今天,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我國必然的戰略選擇。高新技術產業從技術的研發,到科研成果商品化并在市場上獲利,需要巨額資金的支持,若僅靠高新技術企業自身實力進行資本積累,將十分漫長和艱辛。就我國而言,自1993年(尤其是1996年)以來,金融支持和主板發行指標主要向大中型國有企業傾斜,進而使得融資難成為制約高科技企業尤其是中小型高科技企業發展的瓶頸,大批技術水平高、市場前景好的高科技項目,難以實現產業化、商業化。同時,我國每年有6萬多項科技成果問世,但不到10%的轉化率使得很多成果“老死”在實驗室。因而,中小型科技企業應該考慮如何根據其自身特點選擇籌資方式,適度、有效地利用財務杠桿,使資本結構處于最佳狀態,使企業的總體融資成本最小化。
一、科技企業的生命周期
高新技術產業是知識高度密集、學科高度綜合的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相比,高新技術產業具有研究開發期較長、資金需求較大、成熟期相對較短、產品更新換代快等特點。這就決定了高新技術產業具有巨大的投資風險,必須考慮到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風險,即高科技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可以考慮選擇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融資。為便于分析,我們可以先把高科技企業的發展過程(或者稱生命周期)分為種子期、創立期、成長期和成熟期。
(一)種子期。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產品的發明者或創業者進行產品研制,即運用發明或研究的成果研制新產品,其成果是雛形階段的樣品或樣機,并形成比較完整的工業生產方案,以驗證其構思的可行性。這一階段,不具備產業化運作的條件,是否能開發出具有商業價值的成果,是一個未知數,風險很大。
(二)創立期。在種子期的工作取得成功,新產品的雛形被研制出來之后,進入開發階段,創業者為了實現產品的經濟價值,要著手創立企業進行試生產,同時,還要進一步完善產品的設計和功能。在這一階段,資金主要用于購買生產設備,進一步開發完善產品以及開拓銷售渠道等。這一階段資金需求往往十倍、數十倍甚至上百倍地增加。但與這一階段的高風險相伴隨,技術創新一旦成功,其收益也往往十倍、數十倍甚至上百倍于常規投資。一旦技術創新成功,新產品就會以較強的競爭力出現于市場,從而使投資者獲得高額壟斷利潤。
(三)成長期。在高科技企業的成長期,企業發展前景逐漸明朗化,企業產品各方面性能已成熟,產品的技術風險已經大大降低,市場前景看好。為進一步開發產品和加強行銷能力,還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由于產品剛剛上市,企業此時的資金實力還很有限。
(四)成熟期。在高科技企業的成熟期,已經開始進入技術擴散階段,企業發展壯大,各個方面都已趨于穩定,產品已經占領了較大的市場份額,內部的經營管理已趨于完善,具備了持續再發展的潛力。但仍需從外界融入大量資金,幫助企業的后續科研開發和產品升級創新。所需要的投資又往往數倍于技術創新階段。此時技術成果的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都大大減少,企業將面臨強勁的市場競爭,高額壟斷利潤也將不復存在。
二、實際可行的融資渠道
(一)創業者自籌。即由發明人自己投入資金或向親朋好友借貸創立企業,以及企業自有資金的滾動式積累。這是種子期的主要籌資渠道,許多高科技企業的發展都是依賴于自籌資金起步的,經過不斷積累,企業得到發展壯大。這是一條企業自力更生的發展道路,但自有資金積累需要的時間較長。同時絕大多數創業者能自籌到的資金也僅夠種子期之用。
(二)政府資金。即由政府或社會組織提供的各種資金,如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這部分資金的數額一般不大,多數在10萬元以下,且多數有使用限制,較適合在種子期使用。企業應選擇適合本企業特點的資金。
(三)風險資金。是從風險投資企業獲得的資金支持。風險投資天生就是為高新技術產業設置的。風險投資是以冒高風險為代價來追求高收益為特征的。高新技術產業,由于其風險大,產品附加值高,因而收益也高,容易成為風險投資的理想選擇。很多著名的高科技企業的成長和發展,無不與風險資本的支持相關。當今世界著名的大型高科技企業如微軟、英特爾、惠普等,都是靠風險投資的支持而“步步高”,進而成為各自行業的“巨無霸”的。二戰以來,90%的美國高科技企業是利用風險資本發展起來的。這些由風險投資支持的高科技企業,其資產增值速度、市場競爭力、持續發展能力和投資回報率等,是任何傳統企業無法比擬的。
中小型高科枝企業的資金缺口是,“財政拿不出、銀行不敢貸、企業沒能力”。風險投資正好彌補了這一資金缺口,填補了此階段的政府撥款或企業(個人)自籌與工業化大生產階段的銀行貸款之間的空白。風險投資提供了中小型高科技企業成長急需的資金,加速了中小型高科技企業技術成果產業化的步伐。同時,風險投資的高參與性,有助于提高中小型高科技企業的管理技能。風險投資不是一種借貸資本,而是一種權益資本,其著眼點不在于投資對象當前的盈虧,而在于其發展前景和資產的增值。通過資本、管理與高科技的有機融合,有力地推動高新技術成果的產業化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同時實現取得高額回報的目的。進行風險投資的基本運作流程是:首先是選擇投資項目;接著是與風險企業進行談判、簽訂投資協議;之后是參與風險企業的經營管理,培育風險企業;最后是在適當的時候退出風險企業,實現收益最大化目標。風險投資就是在這種循環往復中不斷培植項目,得以發展壯大。
中小型高科技企業要想吸引風險資金,首先要提高創業者自身的素質,只有在其所從事的領域里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具有市場開拓、融資和綜合管理能力,投資者才能放心地把資金交給你。其次,還要向風險投資者充分展示你的技術是具有超前意識和突破性的,以及該項技術或產品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而且,還要說明商品化所面臨的問題和所需資源投入,以及企業成長過程存在的各種風險。最后,企業要與風險投資家一直保持緊密聯系,經常聽取風險投資家關于經營決策、財務計劃、發展目標、市場策略等方面的建議。必須注意的是,風險資金并不伴隨高科技企業發展的全過程。通常,它會在創立期與企業合作,并跟隨企業度過成長期,幾乎在其他大規模資本進入企業的同時,風險投資公司撤出資金,企業也由成長期進入成熟期。
(四)銀行信貸資本。根據國外的經驗,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是中小企業最大和最主要的外源性債務融資渠道。在美國,金融機構的貸款占中小企業全部股本和債務額的26?郾66%,占全部債務額的53%;在英國,雖然同一比例的貸款額從1985~1990年間的60%,減少到了1995-1997年間的48%,但銀行仍是中小企業的主要資金來源渠道。而在我國,銀行對中小企業尤其是高風險的高科技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則遠遠不夠。實際操作中,中小企業貸款申請的拒絕率要大大高于大企業貸款申請的拒絕率。在現行體制下,由于國家對銀行貸款利率的限制,使銀行難以介入科技創新企業和高新技術風險投資。即使科技創新企業利潤成倍、成十倍增長,銀行對其貸款收益仍與其他企業一樣。但是,如若企業經營不善或市場形勢突變,銀行承擔的貸款風險要遠高于其他長期穩定經營的大中型企業。因而銀行面對科技創新企業的貸款要求,不得不慎重行事。而到了成長期之后,企業的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都大大降低,借貸成本由于企業信用的提高也大大降低,此時,才是銀行業大展身手的時候。
(五)股票融資。目前政府有關部門正在積極準備推出中國的創業板市場,其設立和有關規定將對我國風險投資業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1999年上海技術產權交易所成立。2000年10月,深圳國際高新技術產權交易所成立。此外,北京、成都等地也建立了技術產權產易所。技術產權交易所由僅僅充當科技資產的中介,轉化為技術與金融資本對接的橋梁。這一職能的轉變,將對創業板市場起到有力的支撐和服務作用。同時,也為中小型高科技企業提供了上市融資的機會,使得科技與產業資本、金融資本結合起來,為風險投資創造了一種順暢的退出機制。中小型高科技企業上市與否還要根據企業自身情況而定,上市有利也有弊,如果為上市花費的成本(比如可觀的上市費用、信息披露的費用等)大于所能取得的利益,則以不上市為宜,反之,則以上市為宜。
(六)兼并。兼并是配置資金、技術和管理等資源的有效手段,在中小型高科技企業的整個發展過程中,都可以不失時機地進行兼并活動,利用證券市場相互進行并購重組。由于目前我國的風險投資體系尚不發達、證券市場還不活躍,兼并便成為中小型高科技企業融資及風險投資公司調整投資結構的有力手段。通過兼并,可以擴大經營范圍,降低經營風險,直接進入創業板或主板市場。特別是IT行業中的一些中小型高科技企業,通過受讓上市公司股份,買殼上市,直接進軍主板市場,取得了不俗的業績。我國四大軟件園中的長沙創智軟件園和成都長普的西部軟件園,都是通過買殼上市使其效益得到進一步提高。通過并購重組,能夠使科技風險投資結構得到優化,資產質量得到提高,從而為自身的保值、增值和資金周轉打下良好基礎。通過被兼并,企業可以直接引入資金,但是會引起企業權益資本結構的變動,從而引發高層管理人員的變動,對企業造成的影響不一定有利,因此要慎重考慮。
綜上所述,經過四個發展階段,到成為一個擁有較穩定市場的成熟的中小型高科技企業,就資金而言,各個時期的需要量不同,現實的融資方式也不同:種子期現實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創業者自籌和政府資金;企業進入創立期,對資金的需求量會大幅增加,最好也是最現實的辦法是尋求風險投資的介入,風險資金會伴隨著企業走過創立期和成長期;隨著市場的成熟,風險降低了,利潤率也會降低,此時的企業已不合風險資金的胃口,在銀行信貸資本、創業板市場融資和通過兼并與被兼并等手段得到資金的同時,風險資金退出了,企業進入成熟期,尤其是成功地進入創業板市場或順利完成兼并與被兼并后,此時的高科技企業不再是中小型了。
作者單位:河北農業大學(責任編輯:小 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