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票的出現,大大降低了社會成本,這是數字經濟的表現之一,未來或有更多的創新,被應用在財稅管理上。”天和智庫(北京)經濟研究所所長龔成鈺說,在數字經濟時代,傳統稅收征管執法手段,傳統的納稅方式,傳統稅收等都會產生一系列的變化。
11月16日,由天和智庫(北京)經濟研究所主辦的“第49期天和智庫(北京)經濟研究所專家委員會學術沙龍”在天和智庫演播廳舉辦。天和智庫(北京)經濟研究所所長龔成鈺、中央財經大學財經學院院長王雍君、著名稅務籌劃專家朱鵬祖、阿里巴巴集團資深研究員、稅務專家張凌霄、京東集團稅務管理部總監吳婧及記者朋友出席了本次沙龍。會議上,各位學者專家、企業代表圍繞“數字經濟時代的財稅領域“新常態””進行了熱烈的研討。
龔成鈺:傳統稅收征管方式將會產生變化
天和智庫(北京)經濟研究所所長龔成鈺在當天下午的學術沙龍上講了三個概念,一是數字經濟。龔所長認為數字經濟可能會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的引擎,也是一個可以讓中國傲立于世界經濟之林的商業運作模式和經濟發展方式。
二是“新常態”。 “新常態”這個概念,源自于2009年達沃斯論壇。龔所長認為所謂的“新常態”是金融危機到來之后的信息化對制造、金融等各個行業和領域產生的一系列不確定的因素,稱之為新的社會常態和經濟發展常態,也可以稱之為信息化傳播帶來的社會危機常態。
三是財稅。數字經濟影響了我們所有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社會存在與進步方式都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甚至人類文明進化都是因為數字時代改變了。在這種新常態下引起的各個領域變化,特別是財稅領域的變化,無論對政府而言、企業而言、個人而言,都具有重要意義。
龔所長認為稅收是為了財富再分配,也是政府正常運轉的保證。在數字經濟時代,傳統稅收征管執法手段,傳統的納稅方式,傳統稅收等都會產生一系列的變化。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學院院長王雍君認為,數字經濟開辟了新的時代,特別是體現在商業領域。數字技術可以很好的幫助企業實時地追蹤和了解到很多信息。在財稅領域,數字經濟同樣也能展現它非常誘人的前景。王雍君認為,盡管數字技術能夠解決很多問題,但是政府和企業面臨的財稅問題繁多,其中重要的和緊迫的問題又是什么,利用數字技術、大數據技術幫助我們解決哪些問題?這就是對問題的定位,也就是利用迅速發展的數字技術解決財稅領域有價值的問題才是“做正確的事”。
與此同時,如何“正確的做事”也是王雍君關心的問題。怎樣利用數字技術來解決當下財稅領域應該解決的問題,也即是方法問題。
如果沒有很好的責任感,大數據也可能產生某些負面的作用。所以大數據本身是中性的,它到底用來行善還是用來作惡,取決于我們對大數據保持一種倫理觀、道德觀,因此我們需要負責任的做事。
張凌霄:理性認識數字經濟帶來的稅收問題
阿里巴巴集團資深研究員、稅務專家張凌霄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幾乎每個人都成為網民,截止2016年上半年中國網民數量已經超過了7億,其中上網購物人群數量超過了4億。這個數量已經超過很多國家,中國是一個數字經濟龐大的市場。
過去很多年我們一直在提電子商務,但是數字經濟絕不僅僅是電子商務。數字經濟是以一整套數字技術在傳統經濟領域傳播、融合形成的新的經濟形態。數字經濟不僅推動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提升了我們整體經濟社會質量,增加了消費,同時在解決東西部地區發展均衡包括農村扶貧問題上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針對數字經濟下的稅收問題,張凌霄表示阿里巴巴倡導納稅。但是,新經濟、新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的征管摩擦問題。
張凌霄認為探討數字經濟本身的特點和規律以及對我們整個社會、每個人包括對我們現有的稅收征管制度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這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不把這個問題看清楚,盲目去征管反而會出現新的問題。他建議構建一套科學的數字經濟稅收體系,從整體上衡量、評估、測算現有的稅收征管制度是不是符合數字經濟的發展模式。
吳婧:希望數字經濟跟實體經濟得到平等的對待
針對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發展問題,京東集團稅務管理部總監吳婧在沙龍上講到,在發展機遇和政府監管問題上,希望數字經濟跟實體經濟得到平等的對待。
吳婧表示,非常欣喜地看到本月新出臺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中要求促進公平競爭,加快構建生產與流通領域,協同線上與線下的監管領域,侵權知識產權,包括指導和監督電子商務平臺企業,加強對網絡經營者的資質。
在數字經濟發展這么迅速情況下電子發票,電子工商通過系統化的都是可以實現監管的,此外吳婧也表示應該對平臺加強管理。
朱鵬祖:創新和漏稅有必然的關系
著名稅務籌劃專家朱鵬祖認為數字經濟對財稅領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征管方面。我們制定發票制度就是因為信息不對稱才制定出來的這么一個制度。在數字經濟下,征管手段完善了之后發票制度是否還有存在的意義就值得我們思考,換句話說我們還有沒有必要研發或者是發展電子發票。
針對漏稅問題,朱鵬祖表示對于傳統行業、傳統的經營模式現有的稅收監管是到位的,但是對于一種創新的東西,無論是技術、產品、交易模式還是結算模式,必然游離出稅收管理這個圈子,稅收肯定跟不上,這一塊自然而然就漏了,這是技術創新的必然結果。也就是創新和漏稅有必然的關系,也沒有辦法把它再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