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高科技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崛起,會計理論和方法沒有跟上經濟的發展步伐。會計在反映高科技企業的業績及潛力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
(一)研究開發費用的處理。高科技企業一般都要投入大量的研究開發費用,一家企業的研究開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例往往被看成是企業發展后勁的一個重要標志。現行會計制度將研究開發費用作費用化處理不適應高科技企業,因為研究開發一旦取得成果,除非企業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出售,或者作價向外投資或企業重新進行資產評估,否則,在現有的企業資產負債表上,研究成果無法在資產中得以反映。研究開發費用予以費用化以后,對于在這方面投入很大的高科技上市公司,當前的業績必然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對會計信息使用者來說,不能深入地了解公司的經營與財務狀況,因為很難從高科技上市公司的會計報表中了解到該公司擁有的自主知識產權情況。
(二)存貨的處理。高科技企業的存貨具有獨特性。因為高科技企業產品的更新速度快,同行業競爭激烈,其產品貶值也快,高科技產品存在著進入市場初期由于供不應求而使存貨可能升值,后期產品滯銷存貨可能貶值的特征,現行會計采用歷史成本原則對存貨計價的方法不適應高科技企業。
(三)高科技企業的實力往往體現在公司擁有的人力資產上,人力資產上,人力資產對高科技企業收益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但卻未納入會計體系加以核算和管理。
二、解決問題的思路
(一)對研究開發費用的處理,筆者認為應當根據該筆費用所用項目的具體情況分別給予資本化和費用化。若某項研究其未來前景將取得一項重要的研究成果,并由此為企業開發出一項新的產品;或該項研究能對原生產設備或生產流程進行重大的技術改進,從而大大降低能耗,提高產品的產量、質量及性能。這些研究開發費用應當資本化,在項目進行過程中定期予以確認,反之,則按期予以費用化進入各期損益。在以研究項目未來前景為依據的基礎上,可以研究開發費用的數額大小為參考依據,若某項研究費用的數額很小,且后期不再有投入,可以將其費用化,反之,則應當將其資本化。
(二)對高科技企業應當允許存貨計價采取更為靈活的處理方式。一般產品應按照歷史成本原則計價,但對高科技創新產品可采用歷史成本法或市價法。或者,企業可考慮設置“調價準備金”帳戶,市場價格的變動在這一帳戶中反映,以適應高科技產品生命周期短、價格變化快而大的特點。
(三)可以將人力資源定義為知識資本,對知識勞動既給予記入成本費用的工資、獎金、福利等形式的報酬,又給予股權形式的報酬,使員工能參與企業稅后利潤的分配。在具體核算上,可編制“知識資本匯總表”和“購股權動態表”,并使用貨幣與非貨幣兩種尺度進行計量。貨幣計量采用收益模型和成本模型,非貨幣法采用對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和工作績效綜合評價。在會計科目上,設置“知識資本”帳戶,分人力資本、購股權等進行明細核算。另外,考慮到人才的再生產過程包括人才生產、人才流通和人才消費,人才再生產客觀上存在著價值補償與實物更新,因此可以設置“人力資產――人才折舊”帳戶,通過折舊的會計處理,使企業在喪失一項人力資源時,又能重新取得新的人力資源,將人力資源資產化。
相關熱詞: 會計準則



